上一页|1|2|3|上一页
/3页

主题:CHINA物价整一个蛋疼了得--粪露了

发表于2013-07-23

      

      事件背景近日,一条微博在互联网上疯狂流传: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中国学者对比中美的物价发现,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售价比国内同类商品便宜50%。学者认为中国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导致物价居高不下,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

 

       目前中国以增值税等为主的流转税体系,由于种种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和转型。一是推高物价指数,加剧通货膨胀。一块在内地售价为2700元的瑞士进口手表,将包含17%的增值税392元,30%的消费税623元,11%的关税267元。政府税收对国外制造最终价格的贡献也将近6成。二是阻碍经济转型。流转税为主的税制最大的特点是鼓励地方政府上大项目,搞“两高”等产值大、税收多的重化工业项目,造成粗放式发展。三是增值税、营业税并存局面,造成重复征税现象严重,阻碍服务业发展,税收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对服务业劳务征收营业税,税负为3%到5%,但是生产型增值税行业的税负由于抵扣制度存在大多为3%左右,同时,服务业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称,物流业和仓储区重复征税比例为50%。另外,增值税等流转税体系税收呈现隐蔽性,“不知不觉”的缴纳方式让纳税人税收遵从意识较差,对民主法制建设都不利。

 

       现在,人们将税改的焦点集中到个人所得税改革,殊不知,个税在中国税收体系当中,个税占比仅为6.6%,与中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据统计,2010年近8万亿的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一个税种占到27.6%,三大流转税占比在65.88%。可见,如果通过降低税收为民减负,那么应该在流转税上开刀,而不是个人所得税大做文章,以避重就轻。

       

       但是,对于增值税等流转税的改革,目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牵扯中央地方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特别是增值税立法改革涉及地方主体税种的重新划定,对于增值税改革,目前的形势是拖字当先,靠后处理。回顾关于增值税改革历程,在2009年初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之后,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确定将增值税上升到法律层面,并且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确定10月份对增值税法进行初审,但是10月份并未如期审议。“十二五”规划对税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等。可是,据最新报道显示: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官员称,增值税扩围改革,今年不会有实质性动作,“改革靠后了。”同时,有关专家分析指出,不但今年不会有改革安排,本届政府也难以实质启动此项改革,“增值税扩围改革,可能要推延至下届政府了。”

 

      税收是调控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正是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各国都对税收建设极为重视。当然,税收调控经济也呈现“双刃剑”作用,税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则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不相适应,则阻碍发展。如果明显知道不适应而不去改革它,而是让税制改革妥协于局部利益、集团利益,那么将对经济发展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的税制,正在呈现这种不利局面。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进入新一轮的上涨期。以居民消费价格为例,2010年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9%,到11月份时,这一涨幅扩大至5.1%,创下2008年8月份以来的新高。受此影响,2010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平均上涨3.3%,超过年初预期目标。尽管政府为保持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采取了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等一系列措施,但影响价格水平上行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得到明显缓解。

 

      关于本轮物价上涨的成因,分析起来,既有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偶然性因素,又有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的趋势性因素;既有国际热钱流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输入性因素,又有国内大量信贷投放下的流动性充裕因素;既有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的因素,又有投机炒作的因素。此外,较强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也在客观上助推了物价上涨。

 

      须承认,这些因素的确共同导致了我国的物价上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期我国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但是,对于认识本轮物价水平上升的本质、理解物价上涨中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和研判我国价格水平的中长期走势,这种事无巨细的分析意义并不大,而必须找寻价格连续上涨背后的根源。

 

       为此,首先要指出两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一,当今社会几乎一切交易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第二,价格不过是商品或服务价值的货币化形式。因此,一个经济社会中必然同时存在着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否则事实一不会成立,而由事实二可推知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只是其价值货币化形式的膨胀。

 

       从交易过程来看,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同时发生的。买方需要货币来交换卖方的商品或服务,在交换的同时也向卖方供应了货币。就此意义而言,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是同时发生且恒等的。其中,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交易的总金额(交易数量和交易价格的乘积),货币的供应等于用于交易的货币存量和货币转手次数(也即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在交易数量没有下降的情况下,交易价格的持续上升必然要求货币存量的持续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的持续加快。但经验证据否定了后者。因此,物价持续上涨的唯一根源,在于货币存量的持续增加。“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原理即在于此。而只要货币存量的增速持续超过所交易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则商品和服务价值的货币化形式必然膨胀,表现出来即为价格水平的持续渊升。

 

      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因寻找获利机会,会率先进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我国的情形是,伴随着高速的货币供应和大量信贷,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狂飙猛进。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来土地价格和房租的上涨,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为避免生活水平的下降,工人们要求涨工资,劳动力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对于大量从事农业的人来说,在城市务工收入的提升意味着农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于是更多的农民选择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务工,农产品价开始上涨,直至城乡劳动力流动达到新的平衡。

 

      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上涨带动房地产投资也高速增长,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中心区的土地逐渐变得不够用,便向市郊扩展。大量适宜蔬菜种植的土地被毁,蔬菜出现供需矛盾,价格也呈涨势。即使价格提高,蔬菜市场重新达到平衡也需要时日。而且,由于现在的蔬菜基地离市区更远导致流通费用增加,以及蔬菜种植的成本上升,即使市场重新达到平衡,蔬菜价格也将远高于以前。

 

      过剩的流动性在大量流入资产市场后,还会逐渐漫溢至实体经济中寻找盈利机会。实体经济中存在着两类极不相同的商品:一类是一般竞争性产品,其特点是产品的供给弹性较大,主要面临着来自需求方的约束;另一类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产品,其特点是需求具有刚性,但由于受到储量、技术等的制约,生产弹性较小,因而主要面临着来自供给方面的约束。通常而言,一般工业品多属于前一类商品,后一类商品则包括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等基础性产品。

     

       由于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竞争性产品价格的波动性相对较小,基础性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因而往往也具有较大的投机空间。当过剩的流动性涌向这些产品时,结果就是投机炒作盛行,要素类产品价格大幅上升。至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因素,对农产品生产影响的幅度并不大,而只是由于给了投机资本借以炒作的题材,才显得对价格的影响大。究其实质,这种对价格的巨大影响仍然是流动性因素所导致的。

 

       最后,通胀预期也是由大量流动性所激发的。在流动性过剩导致价格快速、大范围上涨和各种影响价格上涨因素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居民自然会形成价格水平将继续上涨的预期。央行有关居民对物价水平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2010年四季度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降至2001年调查以来的最低点,投资取代储蓄成为储户理财的第一选择。

由此可见,上述列举的所有影响本轮物价上涨的非货币性因素,皆不过为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度充裕下的表征。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采取措施维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抑制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关键在于收缩经济体中流动性,否则就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更无法从根本上达成抑制通胀的目的。

 

   

 

发表于2013-07-23

KFC在欧洲是穷人吃的,在中国却是有钱人吃的,尼玛!

发表于2013-07-23

我爱祖国,可是我也恨铁不成钢

发表于2013-07-23

等蛋爆炸

发表于2013-07-23

尼玛,这真是看得菊紧。真想把中国撸两下。

发表于2013-07-23

如果国家强大人民就强大,好像现在不能这么说了、、、、

发表于2013-07-23

这个可以有,其实价格还不够高,等到一斤米卖到500的时候就爆菊了。。

发表于2013-07-23

如果美国跟中国换一下就好了。。

发表于2013-07-23

做中国人累啊 、

发表于2013-07-23

越来越贵了

上一页|1|2|3|上一页
/3页